陈家顺:扎根基层20年,阳江“三婆”实力“圈粉”!     DATE: 2025-01-01 09:06:18

陈家顺:扎根基层20年,三婆阳江“三婆”实力“圈粉”!陈家层年|村K30强特辑_乡村_音乐_南方+_南方plus

陈家顺演唱歌曲《爱在幸福城》。

生蚝、陈家层年雅韶玛仔、顺扎实力猪肠碌、根基城南夜宵、阳江大澳渔村……原创音乐人陈家顺的圈粉作品,可以说是三婆一部生动的阳江风物指南。扎根基层文化20余年,陈家层年陈家顺既是顺扎实力阳江人眼中熟悉的“三婆”,也是热心于非遗传承的“守艺人”。秉着对家乡、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他创作出了60多首以阳江话演唱的歌曲。

“我的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找素材。我是阳江人,很热爱这个城市,也希望把我从生活得来的感受变成音乐,让更多人看到阳江,了解阳江的文化。”谈及自己的作品,陈家顺这样说道。

深入人心的阳江“三婆”

“全能”的基层文化工作者

在阳江村K决赛的舞台上,来自阳东区大八镇的陈家顺手摇一把蒲扇,身着花布衣,头戴花头巾,甫一亮相,便将全场目光牢牢吸引。伴随着轻快旋律悠然响起,台下观众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鲤鱼来鲤鱼来,恭喜又发财,打开荷包袋,银钱滚滚来……”充满感染力、张弛有度的演绎使他斩获2024广东乡村歌手大赛阳江村K桂冠,成功晋级全省半决赛。

陈家顺在村K舞台上“复刻”的,正是他那经典的“三婆”造型。“三婆”是陈家顺常用的扮相,在阳江乡村,热衷上网冲浪的村民们,大多都听过三婆“吹水”。短视频中,只见“三婆”陈家顺摇着葵扇,操着一口地道阳江话,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言语诙谐幽默且饱含智慧,每一次现身,都能逗得乡里乡亲们捧腹大笑。

一个男子汉,为何会塑造出“三婆”这样一个形象呢?陈家顺坦言,最初灵感源自他下乡演出时所演绎的一个小品角色。未曾料到,“三婆”系列一经推出,因其极为接地气且亲切质朴的特质,一炮而红。随着时间推移,“三婆”形象愈发备受欢迎,逐渐演变成了陈家顺独一无二的个人标识。

“三婆”陈家顺是深受阳江人喜爱的“本地网红”。

“三婆”陈家顺是深受阳江人喜爱的“本地网红”。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晓陈家顺是何许人也,但只要我一换上那身行头,他们便会立刻反应过来,‘哦,那是三婆!’” 谈及“三婆”形象所凝聚起的浓厚乡土认同感,陈家顺的言语间满溢着自豪之情。

陈家顺扎根基层文化领域长达20余年,在这期间,“三婆”这一身份为广大群众带去了许多欢乐。2000年,陈家顺从广西退伍返乡,回到阳东区工作后,便全身心投入到基层文艺传播事业之中。他以“三婆”的独特形象,表演小品、演唱自己用方言创作的音乐作品,足迹遍布阳江的各类舞台、乡村、校园以及工厂车间。

陈家顺自幼便对唱歌表演满怀热忱,从校园时光到军旅生涯,他始终是文艺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但凡有文艺活动,其中必有我的身影”。尽管未曾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但他对于艺术之美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在艺术表现方面亦是游刃有余。投身基层文艺工作后,他的天赋更是得以全方位展现。他不仅擅长唱山歌、演小品、做主持,编写剧本、担当导演、策划活动等工作同样不在话下,堪称一位“全能型”的基层文化工作者。

陈家顺的足迹遍布阳江的各类舞台。

陈家顺的足迹遍布阳江的各类舞台。

近年来,陈家顺积极参与策划“幸福阳东”系列文化品牌活动,涵盖“周末大广场”公益性群众大舞台、“文艺大篷车” 惠民服务下基层、“百姓舞台” 文艺巡演、“艺术梦想启航” 公益培训、“醉美阳东・文化共享”会演、“文化走亲”等诸多项目。此外,他还协助组织全区大型文艺活动约30场次,参与送戏下乡活动近百场,为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用音乐编织乡土情怀

做本土文化的坚守者

深扎基层的这些年,陈家顺在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逐渐有了更清晰的创作方向。他巧妙地将诸多阳江的风土人情与人文传说融入音符和剧本情节里,使之化身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歌曲、舞台剧。

“阳江童谣多趣味,细时记忆又翻起,今日唱唱来回味,我来试试考考你……”在歌曲《阳江童谣》里,借助 “三婆”与一群天真孩童充满趣味的互动对话,诸如“打掌仔卖含虾”“点包包”“月亮哥卖油油”“月亮里头一粒珠”等近十首本土童谣被巧妙串联,编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金曲串烧”。

童谣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瑰宝,大多依靠口口相传得以延续,部分甚至仅留存下文本内容,其旋律早已在岁月长河中悄然遗失。伴随一代又一代传承者的逐渐老去,如何留存更多珍贵的童谣,成为陈家顺长久思索的问题,《阳江童谣》便是基于这一思索的创作。

通过大量走访、悉心搜集,陈家顺对本土童谣展开深度挖掘。在记录和整理之后,他将这些原本零散琐碎的童谣片段凝聚成一首完整且富有韵味的作品,重新编曲,并邀请专业乐手进行伴奏。歌曲制作完成后,他还与十几位孩童携手进行现场演绎,借助网络平台广泛传播现场视频,为这些世代相传的童谣注入生机。

一首《阳江童谣》,成功让濒临失传的阳江儿歌再度回归大众视野,也深深唤醒了阳江人内心深处沉睡的儿时记忆。“久违了的儿时童谣”“阳江人的经典”“挺怀旧的”……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网友们纷纷抒发内心感慨,一致认为这曲童谣唱出了那令人难以忘怀的 “童年味道”。

在录制《阳江童谣》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让陈家顺更加坚定了借助音乐作品传承与守护本土文化之美的决心。当时陈家顺特意邀请了几位来自少年宫且接受过专业唱歌训练的孩子进行和声,然而却惊觉他们不会说阳江话,只能用了大半天时间耐心教导他们阳江方言。“地方文化的传承受到不小的冲击,再过几代人,地方语言还会有多少人讲?”感慨之余,他不失乐观地表示:“希望以音乐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多孩子能学会方言,从而以本土文化为荣。”

在《阳江童谣》的结尾,陈家顺这样唱道:“世界轮流转,百善孝为先,阳江在翻天,阳江在巨变,阳江在向前。”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陈家顺仍然希望用音乐,坚守一些“不变”的美好事物。

陈家顺在村K舞台上演绎《阳江童谣》。

陈家顺在村K舞台上演绎《阳江童谣》。

在陈家顺看来,与本土童谣命运相似、即将渐渐淡出人们记忆的美好事物,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阳江咸水歌是阳江本土的一种原生态音乐文化,也被称为“渔歌”,一度是疍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于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满腔热忱,陈家顺通过深入走访、广泛搜集、精心整理与严谨考证,积累了阳江咸水歌、阳江山歌、渔歌小调、疍家婚嫁叹调等丰富素材,并据此创作出阳江咸水歌大型舞台剧本《千古大澳万古情》与音乐情景剧《不老的渔歌》等作品。其中,陈家顺为《千古大澳万古情》写下了十多首原创歌曲。

陈家顺通过深入走访、广泛搜集、精心整理与严谨考证,积累了大量本土音乐素材。

陈家顺通过深入走访、广泛搜集、精心整理与严谨考证,积累了大量本土音乐素材。

此次登上村K舞台,陈家顺表示,他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要用自己的作品讲好阳江故事。“这是一个彰显乡土特色的舞台,它的意义就在于,将像我这般对本土文化充满情怀的人汇聚在一起。” 借助这些原创作品,他期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阳江的美景与风土人情,使阳江的文化魅力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撰文:林伊晴

视频剪辑:吴凯澜

海报摄影:吴秒衡、谢进扬

海报设计:王舒啸

来源:南方农村报